找到相关内容828篇,用时2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世亲菩萨

    (一卷),玄奘译,真谛别译“大乘唯识论”(一卷)。般若流支别译“唯识论”(一卷)。  四、佛性(四卷),真谛译。  五、摄大乘论释(十卷),玄奘译,真谛别译“摄大乘论译”(十五卷)。达磨笈多别译“...意趣,世亲的“十地经论”及“佛性”,就明白地在宣扬这些。  因此,木村泰贤将世亲的大乘佛教,分成两大系:①自无著到世亲系的瑜伽佛教。②自如来藏经到世亲系的如来藏佛教。若将此两系来对照汉文世亲论书的...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1851544.html
  • 参加荷兰来登大学“中国佛教之瑜伽行?唯识学研讨会”报告

    Teaching”   【摘要】参考敦煌之写本为资料,讨论天台智者大师如何接受、铨释以及批判“地论宗”的判教论、佛性、存有(以无明与法性为论题)。   8. Prof. Wing-cheuk ...宗对于佛性的差异。他认为真谛法师与天台宗对于圆教佛性有类似的看法。尝试佐证上田之区别真谛与《起信》的主张,也想解决真谛与如来藏思想关系的谜题,并主张真谛法师是non-idealistic Yogā...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5751748.html
  • “转依”二义之研究

    佛性》论转依  (六)《成唯识论》论转依  (七)真谛译之《摄大乘论释》论转依  四、“转依”二义的“交涉”的进一步考察  (一)通染净二分与转依的问题  (二)真谛译阿摩罗识与转依二义的问题  ...] 那么,上述《成唯识论》引文将“转依”关连于“三性说”,也暗示了“转依”二义的内在衔接的可能性,真谛译的《摄大乘论释》和《佛性》则将此一可能性积极做出。  我以为,就当代之真谛唯识学之研究而言,...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3552291.html
  • 佛教和谐伦理观及其“应然”向度

    道德的伦理辩护。关于传统中国佛教的这种潜在消极伦理调和,赖永海先生在其《中国佛性》一书中借批判台宗的“贪欲即道”思想,进行过淋漓尽致的揭露,他指出:  ……不仅贪欲与道,而且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  [2] 《摩诃止观》卷2下,《大正藏》卷46,第17页。  [3] 赖永海:(中国佛性》,上海人民出版杜,1988年版,第129—130页。 ...

    唐忠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3060250.html
  • 佛教的空与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哲学与佛教哲学之对话的一个当代反思(2)

    以究极实在的三的辩证开启了我们对佛性的三法圆融不纵不横的佛教存有的重视。布鲁克和黎惠伦在《佛教与基督教》第二部分进行了基督教与佛教关於「佛、法、僧」的教义的实质对话,在<神与法>(Gott und...tsein (究极实在的象徵的再建构 – 三身、三一与觉悟的意识),这里的讨论值得参考。我在上一节已指出: 东亚佛教哲学的佛性的三法圆融不纵不横的具有佛教存有的积极面向,可以和基督教哲学所的究极实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4662083.html
  • 敦煌本《坛经》中若干名相试探

    古名冥性。”  而慧能在《坛经》中所描述的“自性”,则有很强的佛性色彩,“何者三身,自在法性,世人皆有,为迷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白色身中三身佛。”  慧能强调“令善知识于白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佛。...离于人生也。”与传统的涅槃佛性相比,慧能在其自性中融摄了更多的般若实相,常谓“般若常在,不离自性”,“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实际上...

    向 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53364299.html
  • 天台智吝大师所说的一心(或一念或一念)一非唯识中的阿赖耶识(二)

    ,更不前后,亦不一时,广大圆满,横竖自在。上根的人,正观这不思议境。(《中华佛学研究》第九期,页二二七)。  如上所述别教是佛性论及大乘起信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思想所采用的“但中”佛性观法。此“...“但中”,就是指与“空”、“假”无关的,仅仅只是“中”而已。(《同上,页二三八—一三七)。  陈教授也认为圆教的观法是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空即假即中之一心三观。故得知别教内容是佛性...

    明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65464777.html
  • 霍韬晦〈佛性与如来藏〉

    义。据世亲(Vasubandhu,约西元五世纪前半期)的《佛性》,谓小乘分别部主张一切凡圣众生皆以空为本,皆从空出,所以空是佛性,而为一切众生所具;但说一切有部则认为一切众生无“性得佛性...至“分真即”),至得性是无学圣位(“究竟即”)。但buddha-dha^tu不能无端自显,须通过修行活动呈显,所以《佛性》最后以住自性性说法身,以引出...

    霍韬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61165333.html
  • 陈英善:评《从“法性即无明”到“性恶”》(2)

    性的「实相」  ,即是「正因佛性」。因此,在两类正因佛性的说  法当中,智顗的佛性似乎属于「指境派」。但是,  另一方面,智顗又以为「实相」和「如来藏」、「中  实理心」具有相同的意义。这样,正因佛性 (实相 )  就不再是外于众生身心的道理─「境」,而是内存于  众生身心之中的「心」了。智顗的正因佛性,也因  而不再是单纯的「指境派」,而是染有「指心派」的  色彩了。(注69)  〈杨文...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3771102.html
  •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基础

    都是因禀有佛性而成为众生,阐提既是众生之  一,当然也有佛性。因此,道生是悉有佛性的主张者。以  下所引,更是充分的明证。注维摩诘经弟子品云﹕  「无我本无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也」(注4)。  无我是指在流动变化的现象中,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既然  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也就没有生死的对立和差别,并不是  说没有佛性。从正面来看,这就是道生悉有佛性的基础。  另外,在涅盘经集解卷九长寿品之第二,...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0671323.html